搜索

董公庙的那些事

2019-10-30 10:39| 发布者: admin5| 查看: 1067| 评论: 0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祠堂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而另一些人却“逆流而动”兴致勃勃地干起了重建祠堂的善事。今天我们来到张村镇福德庄村顺着一条正在施工的土路前行路边一块“董公庙”的红色指示牌让我们看到一 ...

随着时代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祠堂正在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

而另一些人却“逆流而动”

兴致勃勃地干起了重建祠堂的善事。

今天我们来到张村镇福德庄村

顺着一条正在施工的土路前行

路边一块“董公庙”的红色指示牌

让我们看到一座青瓦白墙的庭院...


“水有源,树有根,人之于世,必先有祖。问祖归宗,宗则有家,家者祠也……”这是大宗祠里的一段话。


早年建祠堂的多是大家族,而祠堂本身是家族变迁史的集中地,祠堂祭祖还是众多的家族成员保持联系的一个重要纽带。通过祠堂祭祀,可以让后人更多地了解到族谱、族规、族训的文化渊源,加强血缘关系,联系族属感情。


青砖灰瓦、石阶地板、画栋雕梁、红烛青香……祠堂的正中间,摆放着香案,另有几处碑文,用斑驳的印记提醒我们它们经历了几百年的岁月。


“贤者布局谋篇、族人捐资投劳”



带领我们参观祠堂的是董家的第二十代子孙,董大爷70多岁,精神矍铄。老人现已搬离福德庄村老村,住在福德庄新村,每天骑一辆三轮车往返,负责看庙,同时也协助福德庄村陈善友书记进行祠堂和关帝庙的修复工作。


今年四月,在陈书记的倡导下,在董氏后人的支持下下,在村两委的带领下,全村着手重修董氏祠堂以及关帝庙。原则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


这项工程于9月30日竣工,历时153天。据“功德碑”上的记录,参与出资的共有400多人,总金额120余万元。所有出过资的人,名字都被记载在功德榜上。

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王铭铭教授认为,为建祠堂筹集资金,其意义并不止于凑钱造一个建筑物,它背后的民间动员和乡村公共精神,是更值得关注的。陈书记的这一举动,不仅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让全体村民投身于美丽乡村的建设中,更是在过程中增强了村民的凝聚力和使命感,来自五湖四海的董氏后人以及外姓村民们,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儿往一处使,为了使自己的家乡变得更美丽纷纷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从一片残垣断壁到现在的董公庙、关帝庙,经历了五个多月的时间。在这五个多月中,陈书记带领村民将四百多年前原址的一砖一瓦,一扇窗框,一个石墩都小心翼翼的保存,重新利用,甚至探访全国各地材料市场,只为了寻找最接近原址的砖瓦,力求最大程度的恢复它原有的样子。这一份认真严谨的态度和匠人追求极致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


陈书记之所以倡导重建祠堂,一方面是为了保留我们的传统文化和文物,希望董氏先祖可以一直福泽这一方净土,另一方面也是积极响应了张村镇政府与里口山管委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我们的乡村不仅需要优美的田园风光,更需要有这些历史的沉淀与积累。这里不仅有董氏一族的世代庇佑,政府的大力支持,更有像陈书记这样真正为民着想的好书记以及他带领下的勤劳质朴的好村民,相信这一片土地一定会日益繁荣昌盛。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