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民俗传说丨乘凹而居巘的艾山庙

2019-6-28 11:35| 发布者: admin5| 查看: 1496| 评论: 0

摘要: ​艾山庙不仅在现里口山景区一带,在整个环翠区境内,在方圆百里之内,都赫赫有名。它因为几个奇特而著称于卫城西南。(一)位置之奇“乘山势之凹,而居斯山之巘(yǎn)。”这是断续出现于明朝的一篇《修建艾山庙碑 ...


艾山庙不仅在现里口山景区一带,在整个环翠区境内,在方圆百里之内,都赫赫有名。

它因为几个奇特而著称于卫城西南。


(一)位置之奇


“乘山势之凹,而居斯山之巘(yǎn)。”这是断续出现于明朝的一篇《修建艾山庙碑记》中的话。


碑文的记述栩栩如生又楚楚动人;我前些年曾经通过黄家皂村南的高丽山、火云顶而到过一次艾山,事过将近10年,那山势庙痕残留在脑际中的感觉,正和碑文中之所记处处相符,一吻合。


而描摹之功,尤其加深了我对艾山的印象:

“爱山去卫二十五里,西南之胜概也。厥石岈崦,厥路嵌崎,厥草木畅茂,厥形势旁凸而中凹。山前山后,居民远甚,为风朝雨夕往来必由之路。故凡游客乘屐升高望远,则心旷神怡;行游出途,戴月披星,则魂摇胆落。时为乐土,时为畏途,识者鳃鳃计之。”

 

爱山(艾山)离开卫城25里,是卫城西南一带的名胜景致啊!那里的山石是嵯峨而高峻的;那里的山路是高耸及弯曲的;那里的草木舒展茂盛。


那里的地形是两旁山丘凸现,与两山之间有一个较为下凹的地带。不论是山前或是山后,居民离这儿都比较遥远,而这儿是人们在晨风吹拂的早晨和倾雨飘落的黄昏,来往于山前山后的必经之路。

所以大凡前来旅游的客人,足蹬木屐,登高远望,会盛感心旷神怡,而长途跋涉,披星戴月,经此而过的人,到此又会生出许多恐惧和胆怯来。

 

而这条路,决定了这座庙。这座庙日后就成了这条路上的一个符号,成了这条路响亮的名字。

 

(二)动因之奇


碑文在“识者鳃鳃计之”之后,记录了一个神话般的造庙动因。


碑文接下来写道:恰恰赶在僧真明来游历之际,为了这里的“胜概”,为了这里的“升高望远”,他实在不忍离开这个地方。


这时真明心中仿佛有种想法在萦回。


他就是觉得必在此地有所作为,必在此地下一点气力。不然就辜负了这眼前的景色和这天设的玄机。


想的有些困了,他就把山地上的野草摊了摊,躺下睡了起来。

 

而刚一睡着,便梦见东岳大圣(泰山碧霞元君)“飘飘然自天而降”,她指点着满山星罗棋布的山峰勾画着房院的布局,明白地指示他在此地建一座庙宇。所以看起来真明和尚在艾山留居下来,是因为这里的山光美景,而实际上那是神圣在交通要道上予以接应啊!

(三)修隧道之奇

 

修庙,却并不按部就班地奠基建房,而是先开掘隧道再论其他,这恐怕在全国各地的庙宇建筑中也是一奇!

庄士敦在其威海卫民俗研究著作《獅龙共存 威海卫》的一条注释中说:“我们不要嘲笑中国人在这方面的坦率,除非我们对约克塞特瑞顿地区的优秀民俗也保留了部分嘲讽,在这些地方通常认为雷雨天气里,应审慎地把房门打开,以便让进来的闪电出去。”

在《威海卫记忆》立家的“寻踪艾山庙”中,有一节《英国人与艾山庙的“不了情”》中,有一句:英国人里斯希望立家先生能在查访中找到一位叫“李成启”的,在英国创立道教文化的19世纪的威海人,其在威海卫的家族史……


威海卫古老的庙宇,在威海卫曲折的历史背景下,在历史的扭结中,不知不觉竟与英国乃至欧洲许多国家在接受中国的道教文化时,连接到了一起。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