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里口山发源丨刘家疃:刘墉的同族同宗

2019-6-28 11:36| 发布者: admin5| 查看: 2562| 评论: 0

摘要: ​在王家疃和姜家疃之间,还有一个小山村叫“刘家疃”。安村大概也是在明代。明代时以职务的后裔迁入威海的刘氏,主要有三支:一支是“直隶顺天府通州西关人也(今北京市通县)(参见《刘氏族谱》)”。以军功封昭勇 ...

在王家疃和姜家疃之间,还有一个小山村叫“刘家疃”。安村大概也是在明代。

 

明代时以职务的后裔迁入威海的刘氏,主要有三支:一支是“直隶顺天府通州西关人也(今北京市通县)(参见《刘氏族谱》)”。

 

 

 

以军功封昭勇将军世袭威海卫指挥使,始迁祖刘德,于洪熙元年(1425年)来威。

 

在王家疃和姜家疃之间,还有一个小山村叫“刘家疃”。安村大概也是在明代。

 

明代时以职务的后裔迁入威海的刘氏,主要有三支:一支是“直隶顺天府通州西关人也(今北京市通县)(参见《刘氏族谱》)”。

 

以军功封昭勇将军世袭威海卫指挥使,始迁祖刘德,于洪熙元年(1425年)来威。

 

 

现分居于大峦寺、万家疃、神道口、庙耩、合庆、卧龙、长峰诸村,号称“指挥刘”;一支现居戚家庄、合庆及城里,相传亦系明代威海卫指挥的后裔,但不知出自何人,何时由何地迁入;还有一支出自文登县杏树夼,明初开始迁入威海,现分居于刘家疃、西夼、刘家台、沟北、北小城、羊亭、北江疃、曲家河、鲁东诸村。

 

里口山刘家疃即属这一支。据老人讲,在刘家疃砘打夼下面曾有块刘家的老茔地。茔中,堂皇地竖着一块大碑,上面写着五个大字:“大明指挥刘”。

 

 

这一支刘氏是怎么到了文登杏树夼,又怎么从文登杏树夼分散到了上述诸村?

 

据说这一支刘姓,大抵在明朝乃至元朝就已经有在朝为官者。

 

而明时此刘氏本来是个将军,但不知何故,朝廷里从上到下掀起了一股“排刘”风,不仅全盘否定了刘氏的功绩,而且抄家灭族,赶尽杀绝。事实上这种事情在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不足为奇。

 

刘氏宗族四处逃散,朝廷则在全国范围内穷追猛打。

 

紧迫之中,从威海的刘公岛上逃出了一个姓刘的人。这人到底是岛上刘公之后,还是从外面迁来的,已无从查考。

 

单知道这人携妻将雏,跑到了桥头集西子城往东两三公里处的一个叫杏树夼的小村子,在那里的山南坡落脚。

 

 


一天,官兵突至,天天如惊弓之鸟的刘氏,在山顶上瞭望到官兵蜂拥而来,知是暴露了,急让妻携三子从后门逃走,自己则于前门迎敌。非此不能免于全家被杀,非此不能保住刘氏子嗣。

 

官兵杀了此人,放火烧屋乃去。

 

数日后,妻沿途乞讨以归。而此时其已身染恶疾,至见人亡屋塌,恶疾发作,倒地身亡。三子伏尸痛哭,围观者众,皆唏嘘掩泣。

 

有好心人从家里抬来两个喂驴的木槽,将刘氏及妻敛了,草草掩埋,是为刘氏古墓。后来三子长成,名:刘德、刘成、刘兴。

 

 

为了逃避官兵,三子分散而居:刘德于现桥头镇西子城北的报信村定居;刘成于温泉镇的刘家台定居,后又辗转到了城里,此支于是成为城里的一支老刘家的先人。

 

而刘兴则去了诸城,成了刘墉(即刘罗锅子)一脉的高祖。而事实上不管是威海地区的刘氏两兄弟,还是诸城的那一支刘,也都是时常流动不定的。

 

为什么流动?首先是为了躲避官兵,再就是因为穷,为了谋生。

 

里口山里流传一种传说,说刘氏早年曾有人从诸城那边到里口山南面的姜家疃某财主家扛活。

 

如此说来,刘氏的先民,早在明代就开始和里口山打交道。他把汗水洒在那里,他把青年时代交给了山山夼夼;同时他也在那里获得了大山的庇护和养育。

 


传说,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打工仔在锄地,休息间遇一道士来山涧取水,对他言道:“小伙子好好干,北面山夼有你一片!”刘氏起来又紧着锄了二分地,披星戴月而归。

 

刘氏打工仔人特老实肯干,反应机敏,又一表人才,财主家又没有儿子,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婚后,财主说,北面那片夼,就给你们去安家吧,刘家疃那里从此有了人家。所以,细究起来,姜家疃与刘家疃还有着一种亲缘关系呢!而当时好像有一个简单的契约,姜氏族人并不都知晓。

 

以至于到清朝同治年间,姜家疃和刘家疃起山峦之争,闹了一场误会。

 

 

清时的这一山峦之争有碑刻记载。

 

碑文中称:“青州府诸城县逢哥庄迁于登州府文登县辛汪都三里里口刘家疃”。

 

可见刘氏早年间那个打工仔,原是从诸城县逢哥庄村而来。

 

可见,刘家疃的刘氏与刘墉是同族同宗

现分居于大峦寺、万家疃、神道口、庙耩、合庆、卧龙、长峰诸村,号称“指挥刘”;一支现居戚家庄、合庆及城里,相传亦系明代威海卫指挥的后裔,但不知出自何人,何时由何地迁入;还有一支出自文登县杏树夼,明初开始迁入威海,现分居于刘家疃、西夼、刘家台、沟北、北小城、羊亭、北江疃、曲家河、鲁东诸村。

 


里口山刘家疃即属这一支。据老人讲,在刘家疃砘打夼下面曾有块刘家的老茔地。茔中,堂皇地竖着一块大碑,上面写着五个大字:“大明指挥刘”。

 

 

 

 

这一支刘氏是怎么到了文登杏树夼,又怎么从文登杏树夼分散到了上述诸村?

 


据说这一支刘姓,大抵在明朝乃至元朝就已经有在朝为官者。

 


而明时此刘氏本来是个将军,但不知何故,朝廷里从上到下掀起了一股“排刘”风,不仅全盘否定了刘氏的功绩,而且抄家灭族,赶尽杀绝。事实上这种事情在封建社会各个朝代都不足为奇。

 


刘氏宗族四处逃散,朝廷则在全国范围内穷追猛打。

 


紧迫之中,从威海的刘公岛上逃出了一个姓刘的人。这人到底是岛上刘公之后,还是从外面迁来的,已无从查考。

 


单知道这人携妻将雏,跑到了桥头集西子城往东两三公里处的一个叫杏树夼的小村子,在那里的山南坡落脚。

 

 

 

 


一天,官兵突至,天天如惊弓之鸟的刘氏,在山顶上瞭望到官兵蜂拥而来,知是暴露了,急让妻携三子从后门逃走,自己则于前门迎敌。非此不能免于全家被杀,非此不能保住刘氏子嗣。

 


官兵杀了此人,放火烧屋乃去。

 


数日后,妻沿途乞讨以归。而此时其已身染恶疾,至见人亡屋塌,恶疾发作,倒地身亡。三子伏尸痛哭,围观者众,皆唏嘘掩泣。

 


有好心人从家里抬来两个喂驴的木槽,将刘氏及妻敛了,草草掩埋,是为刘氏古墓。后来三子长成,名:刘德、刘成、刘兴。

 

 

 

 

为了逃避官兵,三子分散而居:刘德于现桥头镇西子城北的报信村定居;刘成于温泉镇的刘家台定居,后又辗转到了城里,此支于是成为城里的一支老刘家的先人。

 


而刘兴则去了诸城,成了刘墉(即刘罗锅子)一脉的高祖。而事实上不管是威海地区的刘氏两兄弟,还是诸城的那一支刘,也都是时常流动不定的。

 


为什么流动?首先是为了躲避官兵,再就是因为穷,为了谋生。

 


里口山里流传一种传说,说刘氏早年曾有人从诸城那边到里口山南面的姜家疃某财主家扛活。

 


如此说来,刘氏的先民,早在明代就开始和里口山打交道。他把汗水洒在那里,他把青年时代交给了山山夼夼;同时他也在那里获得了大山的庇护和养育。

 

 

 

传说,那年夏天的一个下午,打工仔在锄地,休息间遇一道士来山涧取水,对他言道:“小伙子好好干,北面山夼有你一片!”刘氏起来又紧着锄了二分地,披星戴月而归。

 


刘氏打工仔人特老实肯干,反应机敏,又一表人才,财主家又没有儿子,就把女儿嫁给了他。

 


婚后,财主说,北面那片夼,就给你们去安家吧,刘家疃那里从此有了人家。所以,细究起来,姜家疃与刘家疃还有着一种亲缘关系呢!而当时好像有一个简单的契约,姜氏族人并不都知晓。

 


以至于到清朝同治年间,姜家疃和刘家疃起山峦之争,闹了一场误会。

 

 

 

 

清时的这一山峦之争有碑刻记载。

 


碑文中称:“青州府诸城县逢哥庄迁于登州府文登县辛汪都三里里口刘家疃”。

 


可见刘氏早年间那个打工仔,原是从诸城县逢哥庄村而来。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返回顶部